“中麦175”——高产节水面条小麦新品种 |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访问:2193 时间:2017-03-14 | “中麦175”,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国家小麦改良中心育成的高产节水面条小麦新品种,分别通过北部冬麦区(2008)和黄淮旱肥地(2011)2次国家审定,及北京(2007)、山西(2007)、河北(2009)、青海(2011)和甘肃(2012)等5省审定,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20050451.7)。
该品种实现了高产潜力与水肥高效利用效率、优良面条品质、抗逆性与早熟性的良好结合,属水地和旱肥地兼用型品种。产量三要素协调,亩穗数约50万,穗粒数约30粒,千粒重40-42克。旱地多雨年份表现高产不倒伏,一般年份产量高,极端干旱年份减产少。适应性广,抗寒性居北部冬麦区推广品种首位,在甘肃和青海春麦区秋播能安全越冬,是冬麦西延的主要推广品种。高抗条锈病,中抗白粉病,灌浆速度快,落黄好,中早熟。面粉白度好,面条品质优良,口感、颜色和粘弹性均好,优于对照雪花粉。锌含量高于一般品种30%,对婴幼儿和孕妇健康有利。
该品种在北部冬麦区水地区试亩产491.8公斤,比对照增产9.0%;生产试验亩产488.3公斤,比对照增产6.7%。2008年在北京市房山区,创亩产611.3公斤的北部冬麦区高产记录,大面积推广表现高产稳产。在黄淮旱肥地区试亩产375.8公斤,比对照增产4.3%;生产试验亩产368.0公斤,比对照增产8.6%。在雨水较多的2012年曾创造亩产583公斤的陕西省旱地高产纪录,极端干旱的2013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亩产238.4公斤,而对照“晋麦47”亩产118.4公斤,增产101.3%。据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研究所的研究,“中麦175”肥料利用率居60多个供试品种首位,在少施肥的情况下,其长势显著优于其它品种。
该品种适宜北部冬麦区的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西省中部中上等肥力地区种植,在黄淮北片的三门峡和洛阳、运城和临汾、宝鸡和咸阳及平凉和庆阳等地的旱肥地和补充灌溉地区种植表现突出,是甘肃地膜小麦的首选品种,在青海省东部河湟流域和甘肃武威等地代替春麦增产显著。
该品种已成为北部冬麦区水地及青海和甘肃省冬麦西延的第一大品种,预计2-3年内将成为黄淮旱肥地的主栽品种。已累计推广1000万亩,按亩增产25公斤计,增产小麦2.5亿公斤。
首席专家简介
何中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在小麦品质研究与优质品种培育、分子标记开发与应用、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育成优质高产品种13个,3个主栽品种累计推广2500万亩。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和北京市一等奖(2011)各1项,领导的小麦品质团队获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优秀创新团队奖”,先后获光华工程科技奖和中华农业英才奖,当选为美国作物学会Fellow和CIMMYT 杰出科学家。发表SCI论文110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2项。
联系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邮 编:100081
联系电话:010-82108547
电子邮箱:zhhecaas@163.com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阿拉伯木聚糖产业化关键技术 下一篇:不易结晶蜂蜜生产工艺 |
|